20250924

應及早應對地質災害

尋日樺加沙10號波放假,好彩我喺內街唔算當風,屋企冇爆玻璃冇漏水冇滲水,感恩.

不過因為屋企掘開隧道,鑽井工程,可以話係同地底打咗廿年交道,個心思反而放咗落去泰國曼谷Vajira醫院門口路陷,同埋台灣馬太鞍溪嘅堰塞湖潰堤2單新聞,一睇到啲泥漿同水不斷湧出嘅畫面,我個腦即刻彈出軟黏土,地下水,TBM嘅畫面.

第一單,喺曼谷Vajira醫院門口,Samsen Road突然塌陷,形成一個30米闊,50米深嘅巨型天坑.其實曼谷成個城市都係起喺湄南河嘅三角洲上面,地底基本上就係一層厚厚嘅軟黏土-「曼谷黏土」.呢種地質含水量極高,承重力極低,喺特定壓力下仲會好似液體咁流動,令到喺曼谷地底搞工程就好似喺豆腐上面繡花一樣,風險極高,近年曼谷已經有好多單類似嘅意外.

第二單,台灣花蓮光復鄉因為颱風帶來嘅豪雨,引發馬太鞍溪上游嘅堰塞湖潰堤,洪水夾雜住泥石淹沒市區,造成大量居民死傷同失蹤.之前幾場地震,留下無數肉眼睇唔到嘅裂縫同鬆散土石,地形險峻, 工程風險高,所以唔做缺口引流,或者挖一條溢洪引流排洪,結果發生呢件慘劇.

網上搵資料,唔排除曼谷地陷可能同趕工有關,TBM推進速度過快,而實時監測不足,未及時發現地層入面嘅微細變化.而冇更果斷處理花蓮堰塞湖問題,喺一個地震,颱風季頻繁嘅地方,呢種放任嘅態度當然唔理想.

睇住呢2單人禍成份極高嘅災難,我哋係咪更應該問:有冇更好嘅方法去避免呢?以我屋企舖頭做開基建嘅挪威,同樣面對大量山體滑坡,泥石流威脅嘅國家,佢哋願意投資廿年時間同資金,建立一套地質災害管理系統,其實我覺得都幾值得我哋去借鏡.

挪威將水資源能源局(NVE), 氣象局(MET), 公共道路局(NPRA), 甚至鐵路局(Bane NOR)唔同部門嘅情報,好似氣象局提供降雨預測,道路局提供路面情況,水資源局提供地下水位數據,然後將所有資料放入一個共享嘅數學模型,每日更新一次全國嘅災害風險評估,呢種模式確保咗唔同部門唔駛「估估下」,對任何決策可以有最全面嘅數據去支持.

呢個地質災害管理系統分幾個層次:地質調查局(NGU)負責繪製,清楚標示出邊啲地區係泥石流或者山泥傾瀉嘅高危地帶;而全國預警系統,會針對唔同區域發出唔同級別嘅預警,等市民同地方政府可以提早準備,而喺主要公路沿線,佢哋會安裝大量嘅實時監測儀器,監察土石流嘅出現.

而所有監測系統就由物聯網(IoT)同人工智能(AI)去負責,挪威喺好多偏遠山坡裝咗大量嘅感應器,例如可以測量微細地層移動嘅傾斜儀,測量岩石裂縫擴大嘅裂縫計,仲有監測地下水位嘅濕度計,呢啲感應器透過物聯網技術,24小時不間斷咁將數據傳返去數據中心.跟住電腦會用機器學習演算法,分析海量嘅實時數據,再對比返歷史數據,去搵出可能預示住山泥傾瀉嘅微細模式,一旦AI發現某個山坡嘅數據組合達到危險程度,系統就會自動發出警報.其實好似我屋企舖頭咁,10年前都已經自行研發咗物聯網(IoT)同人工智能(AI)監察系統,去確保所有隧道管道內,鑽井管道入面嘅情況而去評估鑽探風險.

呢種做法,係主動點對點嘅精準風險管理,佢哋甚至引入Digital Twin嘅概念,喺電腦入面建立一個同現實世界一模一樣嘅公路邊坡模型,再將實時數據輸入去,動態模擬同預測個山坡幾時會「頂唔順」.

曼谷同花蓮嘅悲劇,再次提醒我哋,喺極端天氣越嚟越頻繁嘅今日,過去嘅經驗可能已經唔夠用.挪威嘅模式話俾我哋知,我哋需要更多嘅數據;我哋需要嘅唔係各自為政嘅部門,而係一個能夠共享情報, 協同作戰嘅大腦.

引入AI同IoT去做山坡同基建嘅「健康監測」,建立一個跨部門嘅災害預警平台,並且喺城市規劃嘅源頭就將地質風險納入考慮,以保障城市安全為目標,而必須要行嘅下一步.

20250917

你會唔會賣羊頭俾狗肉檔掛

如果你係羊肉批發商,明知個客係掛羊頭賣狗肉,你仲會唔會供貨呢?

地熱發電真係夠環保,理論上差唔多做到24/7發電,亦即「所謂」嘅基載發電,冇大部份可再生能源嘅間歇性發電,不過地熱發電又有佢地獄嘅部份,例如某啲鑽井工程較易搞到地震,有污染甚至流失地下水嘅機會等.

話說今年我哋都有試過加洲個大地熱發電Project,不過地熱發電只係為整靚個ESG故仔.話說個金主本身都係做油田,探井同鑽探呢啲嘢,佢哋自己做返唔會搵其他公司做,我哋個Base喺歐洲,所以無論係人工定係安全標準,都「離地」過美國好多,成本上完全冇得揮,我哋一定唔夠砌,所以我哋推過吓自己套探測同感應系統,點知做地熱嗰邊唔中,反而做鋰電個部門就好積極.

咁再查多次先知,原來人哋睇中嘅係地下鹽水,將入面嘅鋰抽取出嚟,回收率超過95%,根據佢哋計嘅數, 賣鋰礦每年嘅收入,係賣電嘅十幾廿倍,而當地係極度乾旱嘅沙漠地區,我唔知佢有咩新科技,但我哋鑽地熱井咁多年,聽落呢單嘢好大機會都會製造地震同搞到啲地下水.

其實做得可再生能源,又唔係賺得多,大部份行家,包括我哋舖頭,都有心為地球出一分力,況且商譽對我哋呢種細公司嚟講太重要,所以呢單生意我哋自己放棄.

20250916

RE100

上次講過我舖頭做緊地熱能嘅工程,呢次繼續講吓環保嘢,呢個字香港好少推,但爬咗香港頭嘅新加坡近年就大推呢個概念 - RE100.

「RE」就係Renewable Energy,中文即係「再生能源」,而「100」就係指100%,RE100即係100%再生能源,但要小心零碳唔等於再生能源,唔等於綠電,好似核電好多地方會叫零碳,包括香港,正因為香港背靠祖國,東南沿岸又係咁起核電廠,所以你回想吓,政府比較少講「可再生能源」,反而講零碳多.

講吓核電,佢喺發電過程,唔會點產生溫室氣體, 睇落好似好乾淨咁.但RE100嘅定義好嚴格, 只計真正「可再生」嘅能源.核電嘅燃料(鈾)係要開採嘅,總有用完嘅一日, 所以唔算再生能源.再加上核廢料處理問題,到底核電夠唔夠環保一直都好有爭議,但用核電駁唔到嘅係,佢真係平,至少可見嘅幾十年,佢應該都係最平嘅發電系統,大前題係唔將處理核廢料呢個放入發電成本入面.

講返RE100成員暫時主要由啲大公司好似Apple, Google, IKEA參加, 涵蓋科技,製造,零售,金融等行業, 而美國,日本與英國企業佔多數. 企業透過 PPA,自建電廠或購買能源屬性證書實現目標, 由此見得環保對呢類大牌子嘅公司形象好緊要.

香港政府喺呢方面直情係大幅落後,但新加坡呢方面極度積極,將綠色能源轉型視為國家級戰略,好似綠電咁,佢會向唔同國家購買可再生電力,其中包括遇到少少問題嘅澳洲Sun Cable計劃,而同鄰國購買綠電計劃,至少有印尼,泰國,馬來西亞,柬埔寨同寮國等國家參與.

反觀香港,能源政策主力都係放喺入口核電,對於購買可再生電力,至今都未見有清晰嘅方案或路線圖. 喺咁嘅環境底下,我哋呢啲做緊可再生能源嘅公司,留港發展嘅空間可以話係冇,所以近年為咗公司嘅將來,我哋只好無奈部署遷冊到新加坡嘅計劃.

20250915

呢個雞棚等咗9個月

上星期麥肯錫出咗份EGS (增強型地熱系統)嘅報告(Link), 印證咗我個預測,EGS將受惠於美國大力發展頁岩油,就算只係搭雞棚,都夠做幾年.

2025年6月我屋企舖頭遷冊新加坡,同時亦正式脫離前母公司,呢個部署咗超過5年嘅計劃,母公司董事局一路都清楚,但真心感激班叔父信任,仲有一班同我一齊癲伙記.因為你哋嘅付出,我哋唔單止行啱咗條路,仲好肯定超前部署咗至少9個月.

大家都知係特朗普再上場,頁岩油一定係火車頭,而EGS嘅核心技術同前者好相似.都係要向地底深處鑽井,然後用高壓水力去「震裂」啲石頭,一個逼啲油同天然氣出嚟;另一個,就喺石頭入面製造裂縫,注入水,經唔同管道將地底嘅熱能帶上嚟轉為動能發電.

老實講, 呢兩樣技術都唔係啲咩「環保」嘅嘢,直情唔環保添,仲會有機會引發地震或導致少量地殼變動,所以歐洲好少用EGS做地熱井,就算美國,某啲州份都唔準開採頁岩油,不過既然特朗普政府對頁岩油產業鏈開綠燈,就一定會得到前所未有嘅政策支持.而開採頁岩油嘅技術同架生都可以應用返落EGS地熱井入面使用,反正我哋呢類鑽井公司啲設備同技術都會撈埋一齊用,所以我年頭就膽粗粗提議董事局All-In落美國EGS市場,等咗差唔多9個月,終於有份似樣啲嘅報告出咗,叫做開始有運行.

其實麥肯錫份報告好簡單,指出EGS嘅成本將會因為技術成熟而大幅下降,幾十年後美國會唔會有多啲地熱發電我唔知,但呢個月就有間叫Dig Energy新創又拎到孵化基金,成單嘢有陣「雞棚」味,所以我哋呢類下欄工程公司,幫手整大塊餅又分吓餅仔咁,至少3年唔愁冇工開.

對我哋嚟講,都已經係夠飽飽,通常搵Dig Energy呢類新創公司合作,睇下有冇機會用最快速度搶佔更多市場份額,到時拎埋份料再返歐洲睇睇會唔會再𢲷啲再大啲嘢工程做.

其實我哋喺歐洲做「地底」工程已經超過廿年,初時掘排污渠,之後鋪食水管,然後掘隧道,仲要主打「環保」工藝隧道,2008年開始做地質鑽探,2012先再同大學合作研發環保鑽探地熱方向,呢十幾年主打CGS(閉環地熱系統),近年開始研發用臨界水同臨界二氧化碳做導熱流體,可惜一場疫情都叫打散咗上面堆資金鍊,而加得返毫米波鑽井技術個研發仲係繼續.

呢次憑我哋嘅超前部署同技術積累,希望可以去美國發展EGS俾我哋回吓氣,希望再有足夠資金繼續研發更加環保嘅地熱發電或地熱儲能系統.